1、“尷尬”一詞,《說文》作“尲尬”。
2、《說文》:“尲,不正也。
3、從尣兼聲。
(相關資料圖)
4、”“尬,尲尬也,從尣介聲。
5、”也就是說,“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尣”。
6、 “尣”,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
7、”而“尢”字《說文》解釋為:“跛,曲脛(人)也。
8、從大,象偏曲之形。
9、”段玉裁注:“跛者,蹇也。
10、跛者多由曲脛。
11、”察其篆體,“尢”確實象“曲脛之人”。
12、《詞源》解釋得更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彎曲癥,脛、背、胸彎曲都叫尪。
13、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
14、《左傳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
15、”注:“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
16、是以公欲焚之。
17、”《呂氏春秋"盡數》:“苦水所多尩與傴人。
18、”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19、” 看來,“尢(尣)”是一種殘疾,“尢(尣)”字旁的字多與人骨骼彎曲之狀態有關。
20、再舉兩例如下: 尰:“足腫。
21、說文作瘇。
22、詩小雅巧言:‘既微且尰,爾勇伊何。
23、’傳:‘肝瘍為微,腫足為尰。
24、’”(《詞源》)岳麓書社《白話四書五經》翻譯為:“爛了小腿又腫腳。
25、” 尥(尦):“《說文》:‘行脛相交也。
26、’《六書故》:‘今人謂筋骨弱,舉足不隨為尥。
27、’”(《康熙字典》) 令人尷尬的是現代漢語中的“尷尬”似乎與殘疾沒什么聯系。
28、 按《集韻》“行不進”和《康熙字典》《說文》“行不正”的解釋,我想“尷尬”的本義應該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穩的樣子。
29、由此引申為“行為不正,鬼鬼祟祟”。
30、《詞源》援引例證: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這個開酒店的漢子又尷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驚奇》(六):“后來見每次如此,心中曉得有些尷魀。
31、” 這兩種詞義現已不用,至于本文首段的兩個“尷尬”應該都是后起義。
32、“尷尬事”指“處境為難或棘手難處理的事情”,這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用義。
33、如《雍熙樂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貪婪,世事尷尬,空使人白發髧鬖。
34、”“尷尬”也引申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沒有著落”,如“我們不能不正視漢語的尷尬地位。
35、”它的另一個常用義屬方言,指“神色、態度不自然”,“老師頗為尷尬”一例即是。
36、 說起方言,“尷尬”我們讀為“gāngàn”,保留了古音,《唐韻》的注音就是“古拜切”,即“gài”。
37、從這個注音的角度,我們再看兩例: 《朱子語類"四七"論語二九》:“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謾人。
38、” 宋吳泳《鶴林集"二七"答家本仲書》:“又思向來講學,只是半間半界,無詣平實處。
39、” 這兩句中的“間界”,我們的方言就是讀作“gāngàn”,其實就是“尷尬”,《詞源》:“間界,今通作尷尬。
40、半間不界,也作半間半界:不深刻,膚淺不徹底。
41、”《紅樓夢》有例,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中,那個“尷尬人”——為保地位諂事賈赦幫這個頗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賈母討她“離了她飯也吃不下”的大丫頭鴛鴦為妾的那個邢夫人——用“膚淺”形容確實“膚淺”了一點,她簡直是——用我們的方言說——“方得可以”。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格式_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全球今熱點
下一篇:最后一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前期撤離空間站組合體、已獨立在軌飛行
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6月6日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已于當地時間5日下
世界環境日|西藏:綠染雅江滿目景6月5日拍攝的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