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天津市小學生學籍管理實施辦法》和《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2023-2024第一學期濱海新區小學生轉學規定》。
一、轉學條件
(資料圖片)
學生在學期間不得隨意轉學,本區戶籍學生確因戶籍和合法固定居所變更(人戶合一)需要轉學的,由學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向轉入學校提出書面申請。
天津市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按照《天津市居住證持有人隨遷子女在濱海新區申請入學登記辦法》已經于2022年11月到學區片所屬學校進行轉學登記。
二、轉學申請及辦理手續時間
本區戶籍有轉學需求的學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于2023年6月19日—26日(節假日除外)下午3:30—4:30到轉入學校提出書面申請并由學校核查居民戶口本、產權證。對符合條件的學生,學校填寫《擬轉入學生信息登記表》《擬轉出學生信息登記表》《擬轉入轉出匯總表(含已經預約登記的隨遷子女)》,于2023年6月28日將電子版上報教體局小學教育室,轉學紙介材料按規定時間現場核查,待審核通過后準許轉學,并于開學前、后一周辦理相關手續;對不符合條件的學生,準確告知原因。任何學校不得接收不符合轉學手續的學生。任何學校不得轉出未完全履行轉學手續學生。
三、本學期無空余學位學校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中的第七條“政府保障程度評估通過以下15項指標,第四項指標——所有小學規模不超過2000人,九年一貫制學校不超過2500人;第五項指標——小學所有班級學生數不超過45人”的規定,濱海新區以下學校將無法接收轉入學生。
塘沽育才學校、塘沽云山道學校、天津師范大學濱海附屬學校、塘沽未來學校、塘沽浙江路小學、塘沽實驗學校、塘沽遠洋城小學、塘沽朝陽小學、塘沽上海道小學(除2020級)
漢沽鹽場小學、漢沽中心小學
大港二小、大港福源小學、大港東城小學
以下學校的年級均不予接收轉入學生
1.塘沽區域:
2018級:紫云小學、一中心小學、草場街小學、二中心小學、寧波里小學、博才小學、三中心小學、向陽三小、廣州道小學、新北二小、玉簪小學、馨橋園小學、塘沽灣學校、中部新城學校;
2019級:紫云小學、一中心小學、草場街小學、二中心小學、寧波里小學、三中心小學、桂林路小學、福州道小學;
2020級:紫云小學、草場街小學、二中心小學、寧波里小學、廣州道小學、南益小學、玉簪小學、胡家園學校;
2021級:紫云小學、一中心小學、草場街小學、三中心小學、廣州道小學、玉簪小學、馨橋園小學,塘沽灣學校;
2022級:博才小學、新北二小、南益小學、玉簪小學。
2.漢沽區域:
2018級:體育場小學、河西一小;
2019級:河西一小;
2020級:體育場小學、河西一小;
2021級:體育場小學、河西一小。
3.大港區域:
2018級:大港三小、大港六小、大港九小、大港十二小;
2019級:大港三小、大港實驗小學、大港十二小;
2020級:大港三小、大港實驗小學、大港十二小、沙井子學校;
2022級:大港太平一小主校。
4.海濱區域:
2018級:海濱學校、大港西苑小學、大港三號院小學、同盛學校;
2019級:海濱學校、大港西苑小學、大港三號院小學、同盛學校;
2020級:同盛學校;
2021級:海濱學校。
四、轉學安置辦法
1.本區戶籍學生申請轉入學校沒有空余學位,如果家長同意統籌安置,學校可受理學生轉學申請;申請轉入學校有空余學位,當轉學人數超過學校可供給學位時,教體局將進行統籌安置。統籌安置方式包括本片域安置和跨片域安置兩種方式。
2.2022年11月已經預約登記轉學的隨遷子女教體局將進行統籌安置,統籌方式包括本片域安置和跨片域安置兩種方式。
五、學籍辦理
轉入、轉出學校和雙方學校學籍主管部門應當分別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學生學籍轉接。辦理轉學具體流程如下:
(一)對于符合轉學條件的學生,轉入學校通過學籍系統發起辦理轉學手續并核辦;
(二)轉入學校所屬學籍主管部門在學籍系統中核辦;
(三)轉出學校在學籍系統中核辦;
(四)轉出學校所屬學籍主管部門在學籍系統中核辦;
(五)轉入學校獲得轉出學校及雙方所屬學籍主管部門三方核準同意后,通知學生于正式開學前辦理報到注冊。
本規定由濱海新區教體局小學教育室負責解釋。
濱海新區2023-2024第一學期轉學咨詢電話↓
來源:濱海新區教體局官網
轉載須注明來源濱海發布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收評:指數走勢分化創指跌1.39% 景點及旅游漲幅居前
下一篇:最后一頁
【TechInsights:2023Q1全球5G手出貨量同比增3 9%】研究機構TechInsigh
新華社符拉迪沃斯托克6月5日電(記者陳暢)俄羅斯太平洋艦隊5日在日本
央視網消息: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振興靠特色。眼下,全國多地堅持生態
央視網消息:6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