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多地博物館紛紛宣布打破慣例,取消周一閉館規定,方便市民、游客天天觀展。
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已超過6000家,年均接待觀眾近6億人次。博物館已不僅僅是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市民日常休閑活動的打卡點。火爆人氣見證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也對博物館的“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暑期旅游旺季,許多知名博物館一票難求,能夠實現“天天見”,無疑是對游客關切的積極回應。一邊天天開門承受巨大人流壓力,一邊還要在夜深人靜后完成館藏維護工作,這種“超長待機”的服務態度,值得點贊。
擴大文博服務供給,各種各樣的高招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一些文博場館上線夜場服務,為夜幕下的城市點亮文化之燈;一些街頭巷尾的古建被盤活利用起來,讓居民能夠“開門解鄉愁”……這些創新探索,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但就現實來看,一方面是博物館的數量、種類、開放方式在不斷豐富,另一方面則是各個博物館之間冷熱不均的現象愈發突出。究其原因,還是許多博物館有形的門檻降低了,內部卻還是展品一放、簡介一擺,不了解的還是看不明白,導致大量游客只能去最有名或有自己熟悉文物的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不僅需要時空上的“多”,也離不開內容上的“活”。從利用元宇宙數字技術“重塑”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場景,賦予其可交互性,到加大館藏文物開發力度活化資源,喚起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再到聯合游戲公司開辦線上展覽,實現跨界“出圈”……博物館要“活”,必然是要融入生活的。除了器物與建筑,還不妨多借鑒、多聯接人們生活中的熱點、潮點、流量點,在保持內容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多些“接地氣”的創新,使其知識傳遞、文化熏陶、精神交流的本位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讓博物館文明更好融入社會心靈,這是好事也是實事,值得推而廣之。
(責編:白楚云)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黃岡警方對“電詐引流二維碼”實施截流打擊
下一篇:最后一頁
上半年新三樣的出口中,新能源車的表現亮眼,我國繼續保持新能源汽車出
青羚網訊8月4日,記者從省公安廳獲悉,日前省公安廳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8月5日滾動組織防汛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