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進入羅田縣城東部的鳳凰關環庫公路,群山環抱,碧波蕩漾,清澈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野鴨拍翅戲水,魚兒歡跳逐波,為水庫增添了勃勃生機。
鳳凰關水庫位于鳳山鎮深水河上游,大壩于1960年12月建成,是一個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生態保護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中型水利工程,擔負著6.5萬畝的耕地灌溉任務,也是羅田縣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年均生活供水1200萬立方米,一庫清水潤澤該縣鳳山、大河岸、駱駝坳、白蓮4個鄉鎮及城區21萬人。
黨建引領,激活河長制工作一池“春水”
(資料圖片)
鳳凰關水庫將基層黨建與河長制工作深度融合,形成“黨建引領、黨員率先、干部垂范”治水護庫強大合力,推進河長制工作從“有名”“有實”向“有力”“有為”轉變。
縣委委員、副縣長葉錦明擔任鳳凰關水庫庫長,帶頭履行河庫管理保護第一責任,深入河湖一線,加強巡查指導,督促各級河長庫長“見行動”。今年,他8次深入鳳凰關水庫巡查履職。鳳凰關水庫管理處和庫區6個村的20多名河長,今年以來,累計巡河巡庫600余次,現場解決問題9個。各級河長還充分發揮宣傳員、清潔員、監督員的作用,積極運用廣播、微信、座談等各種形式,加強對治水護庫工作的宣傳,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貢獻”的河長制工作格局。
眼下,鳳凰關水庫形成了共護、共治、共享的治水良好格局,100多名村民爭當“義務河長”,義務巡河巡庫成常態;每個月的黨員活動日,各村組織黨員群眾和志愿者,一起清理庫區和河岸的垃圾,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部門聯動,著力解決河道“四亂”問題
“以前,庫區周邊村家家戶戶污水直排水庫,生活垃圾倒在水庫駁岸邊,村里通往水庫的小河溝水都是灰黑色,又稠又臭。”鳳山鎮曬谷石村村民徐艷民自小在這生活,見證了鳳凰關水庫生態環境的變化。
從2014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及縣水利和湖泊局多次組織相關部門集中整治鳳凰關水源。先后關停、拆除庫區生豬養殖場8處、黑山羊養殖場4處、蛋雞養殖場1處,拆除一級水源保護區內賓館1座,對庫區周邊的4個村352戶居民的生產生活污水進行生態處理,建設完成人工濕地生態處理池176個;成立了13人的專職管護隊,設置水源保護區警務室;修建垃圾收運、打撈碼頭,配置了垃圾打撈船、沖鋒舟、執法艇,24小時巡查值守;安裝監控攝像頭48個,無死角監控庫區環境,有效打擊了投餌、釣魚、網魚等危害水質的行為。
“我們采取‘劃、立、拆、圍、治、監、管’7種措施,安裝環庫隔離網、設置警示牌、拆除旱廁、進行污水管網收集,新建污水處理廠23個和1座透水壩、改造取水口、投放垃圾箱。短短幾年時間,水源環境和水質顯著提升。”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張弓說。
從“先污后治”到“生態優先”,從“人水相爭”到“人水相依”。現在,鳳凰關水庫清流潺潺,庫水波光瀲滟,蛙鳴鳥叫混合成一曲和諧的樂章。
治理見效,重塑水清岸綠新景觀
“身邊花海,芳香四溢,生活在此,幸福無比。”庫區村村民的肺腑之言,是對鳳凰關水庫生態環境治理由衷的贊嘆。
水庫外,青山綠水間,成排的大棚錯落有致,大棚里邊的羊肚菌長勢喜人。水庫里,綠樹環繞,姹紫嫣紅,一幅水清岸綠的和諧生態畫卷。
“流轉土地700多畝,形成了水田、林地、魚塘、經濟林等綜合水源保護區,在水庫主要入庫河口打造了7處人工濕地,一到春天,成群的白鷺在水邊覓食,還有野豬、野兔經常出沒。”水庫管理處負責人李三紅說。
“這一片是美人蕉,河岸邊是桃李,再遠處,我們還種了月季、紅葉石楠等植物,盡量讓這一片濕地四季有花、四季有景。”李三紅介紹,鳳凰關水庫先后出動人員2000余人次、大型機械車輛560多臺次,清運各類垃圾11萬立方米,治理小流域16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平方公里,恢復水庫周邊濕地180畝,構建了水生、濕生、陸生植物相結合的生態保護帶,確保“清水下山、凈水入庫”。
春風十里,兩岸花香。鳳凰關水庫煥發出新生機,“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在各級河長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責編:汪澤滋)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紅安縣舉辦直播帶崗專場招聘活動
下一篇:最后一頁
為切實履行“兩新”組織兜底責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黨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積極探索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
近年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堅持把鄉鎮領導班子建設擺在全縣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