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驕陽似火,在麻城市張家畈鎮黃市坳村地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布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有望在國慶節如期開展。
【資料圖】
自2021年起,張家畈鎮以“院士家鄉行”活動為契機,結合省級“和美鄉村”項目,在長安大學、中國地科院等專家團隊支持下,深度挖掘地質科學和文化,深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將地質調查研究和規劃設計成果以及和美鄉村建設有機融合,致力打造集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特色農產品產銷、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于一體的湖北大別山地質文化第一村。
地質文化與和美鄉村同頻共振
麻城市張家畈鎮黃市坳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的家鄉,境內山村地質資源豐富。
按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總體要求,該村依托村內獨具特色的地質遺跡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眾多的古樹及古樸的民俗文化,以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打造以地質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文化底蘊深厚的 “地質+生態旅游”模式的地質文化村,為建設和美鄉村注入新動能。
“現在路面都刷黑了,門口的綠化多了,道路、住房、草坪、池塘,到處干干凈凈,回家就跟逛公園一樣。”彭家塆村民彭元英笑著說。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該村堅持地質文化與和美鄉村同頻共振,以掃干凈、碼整齊、拆通透、創特色等行動為抓手,有力推動地質文化與和美鄉村雙促進、雙提升。在人居環境整治上,完成機耕路硬化黑化1.2公里,塆組路面黑化1.12萬平方米,池塘清淤砌岸2口,拆圈拆廁30余間,改造花壇景墻1.8公里,立面改造50余戶。在地質文化融合上,新建科普教育基地1座,建設地質文化長廊2條。同時,充分發揮干中求助、難中求成的精神,系統整合上級資金與捐資捐物近1000萬元,有力保障了地質文化與和美鄉村同步推進。
地質文化為魂,打造和美鄉村“特色版”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要求,該村以地質文化為魂,為和美鄉村賦能,讓一方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過優化布局,再認識鄉村美,再體驗鄉土情,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好、保護好,按照“地質為基、文化為魂、融合為要、惠民為本”的基本定位,致力打造村新、景美、業盛、人和的“特色版”和美鄉村。
其中,“地質為基”是指將地質資源特色貫穿地質文化村建設全過程。“文化為魂”是以地質文化為主線,通過講好科普故事、弘揚科學精神等形式,把地質文化和鄉村文化二者“串起來、用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地質文化。“融合為要”是指將地質與旅游、文創、農業等產業融合,和美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政策相融合;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和村民等各類建設力量相融合。“惠民為本”是本著惠民富民的宗旨,改善村容村貌,實現環境優美;通過特色農副產品和文創產品銷售、發展民宿、全域旅游等實現農民增收;讓老百姓講自己村上的地質故事,讓村民實現物質上富裕、精神上富有。
如今的黃市坳村,保護地質遺跡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珍惜地質遺跡,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地質文化村,換來了新面貌、新景象,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地質文化村的“美麗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下一篇:最后一頁
近日,黃南藏族自治州制定印發《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期滿輪換考核指
為持續優化基層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效能,西寧市城北區聚焦拓展黨
初夏時節,行走在浩門大地,千里沃野,萬頃良田,透出滿眼新綠,處處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