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第二屆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論壇”順利舉辦,論壇以“安全服役、智能監測、性能提升“為主題,以全面提升我國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水平為目標,為國內外學者提供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
(相關資料圖)
論壇現場
論壇由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辦,公路與橋梁高效養護及安全耐久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公路綠色建造與交通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支持;由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尚傳主持。
在報告開始之前,論壇首先對“公路橋梁混凝土結構表面防護與耐久性提升材料(公科護砼)”科技成果進行發布,科技成果發布人為交通運輸部公路院橋隧中心王少鵬。該項科技成果,與橋梁的安全耐久性和服役壽命密切相關,尤其貼合“主動防護、預防養護”的養護理念。
成果發布
成果發布結束后,東南大學教授熊文以“復雜海況下橋梁高位整體浮運精細化仿真與安全性評估”為題,介紹了依托香港將軍澳大橋整體海上運輸工程,利用三維勢流與流固耦合動力學理論,研發了風浪流-船舶-橋構一體化仿真模型,形成了復雜海況下高位整體浮運強度與穩定分析技術,針對船舶傾覆、橋梁傾覆、強度破壞和接觸滑移四種極限狀態,提出了安全性評估方法及其指標體系,并完成實橋應用。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韓冰以“基于撓度的預應力混凝土橋結構狀態概率反演及性能評估”為題,介紹了一種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狀態參數的反演分析方法,并基于反演結果進行橋梁結構性能評估。據介紹,該方法建立了以實測撓度為目標信息的概率反演框架,考慮了結構下撓相關結構狀態參數的時間變異性、空間變異性,識別結構狀態并將其用于結構性能評估,最終以信息價值為指標,評估測試信息對于橋梁管養工作的效能。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鵬飛以“公路橋梁抗洪能力檢測評定的討論”為題,結合多年來開展的橋梁抗洪能力檢測及科研項目,重點介紹目前我國公路橋梁領域洪水災害造成的破壞特點,以及公路橋梁抗洪能力檢測評定程序,提出公路橋梁抗洪能力等級評定中的檢測指標、檢測手段、評定方法,建立公路橋梁抗洪能力驗算方法和準則。結合對公路橋梁領域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討論了21世紀新發展模態下公路橋梁抗洪能力檢測評定領域的新需求及面臨的新挑戰。
北京工業大學任張迪以“預制混凝土橋面板UHPC濕接縫抗拉及抗彎性能研究”為題,介紹了基于UHPC濕接縫的預制橋面板連接技術,不同鋼筋類型(直鋼筋和U形鋼筋)、U形鋼筋搭接形式(交叉連接和搭接連接)和不同混凝土類型(普通混凝土和超高性能混凝土)對預制橋面板濕接縫抗拉和抗彎性能的影響規律,分析了預制橋面板濕接縫的傳力機理和失效模式,完善了UHPC濕接縫承載力計算方法,研究成果可以指導工程人員現場施工及推動UHPC濕接縫在組合梁橋預制橋面板中的應用。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方宇報告的題目是“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愿景”,重點介紹了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背景和必要性,系統建設的功能定位,交通運輸部開展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總體實施路徑及具體的推進舉措。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韋韓以“公路橋梁長期服役性能數據監測資源體系構建及應用探索”為題,介紹了依托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科學觀測網,開展的公路橋梁結構安全長期性能聯網觀測及數據資源體系建設。該項研究充實了我國在公路橋梁領域的科學數據資源,探索了基于觀測數據驅動的橋梁工程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為全面提升我國公路橋梁安全耐久水平,提供扎實的科學數據基礎。
此次論壇邀請到的6位嘉賓,分別就復雜條件下橋梁建造技術、長大橋梁性能觀測、橋梁服役性能反演與評估、橋梁災害檢測評定等國內外學術界和工程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分享交流研究成果,為橋梁結構更健康、更安全建造提供思路。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上一篇: “綜合客運大數據監測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正式發布(圖)-最新消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小黃瓜味道不錯”“小西紅柿真甜”“阿膠產品效果不錯”……6月15日
古毯修復。本報記者賈泓攝將一塊破損的馬鞍毯鋪展開并固定在木板上,用
在生態博覽會“生態產品展區”,有一家制作藏香的企業人氣很旺,點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