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日皮的毛片-国产一级内射大黄片-鸥美一级毛片人与兽-黄色毛片一级视频-黄色1级片2级片-5级强奸视频网站-看一级片的免费网址-一级黄片视频在线看-欧美一级黄片群交系列

您的位置:首頁>財經 >
  • 當代文化愚公李公濤(連載一)

    2019-07-09 12:03:38 來源: 項城網

中國古代有寓言“愚公移山”,說的是北山愚公帶領他的兒子用鋤頭挖去擋住他家去路的兩座大山的故事,而李公濤卻在 20 世紀 80 年代帶領他的兄弟和子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辦碑林——中國翰園碑林,李公濤的善舉被人們譽為當代的文化愚公。

“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

1927年,李公濤出生在鞏縣回郭鎮清西村,附近便是宋代皇陵。 那里有古樸的碑刻、石雕藝術,使李公濤從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青少年時期,他酷愛書法繪畫。

退休以后,李公濤來到開封北郊范莊大兒子家休息,閑暇之余與開封市書畫界人士歡聚,交流書藝,著名老書法家牛光甫欣然揮毫,為他的小院題名“翰園”,意為書畫薈萃之地,這使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念念不忘地思考著:“我能為祖國再做些什么呢? ”

1984 年 8 月,《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旅游事業”的大討論,這猶如一把圣火燒得他心情激動,徹夜難眠。驀地,宋代皇陵的石碑和開封的鐵塔、龍亭、禹王臺一一浮在了他的腦海。他在想:先人們為后代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現代的開封人應當為子孫后代留下些什么呢? 面對歷史的反思,李公濤怦然萌生一個驚世的設想:傾盡余生,廣收天下墨寶鐫刻于石,自籌資金,發起興建一座集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當代最大碑林,誓為后人留下一座文化不動產。

李公濤首先召開了家庭會議,把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告訴了家人。家里人一聽要建碑林,十分驚奇。 老伴張梅勸他:“你年紀大了,又有病,放著清福不享,盡出鮮點子! ”

李公濤對老伴說:“一個人吃穿再好,如果不想國家和人民,那有啥意思?我雖然身體不好,但還有弟弟、兒子、孫子,只要我們認準了弘揚民族文化這條正路,全家同心協力,子子孫孫刻碑不止,總有一天會建成碑林。 ”

老伴張梅首先表了態:“孩子,我跟你爹幾十年,他的脾氣我知道,他認準的事一定會干好,咱就支持你爹干這個事業。 ”

大兒子孝泉也接著說:“我相信爹辦的是一件好事, 我保證把廠子辦得更好,效益更高,作為辦碑林的經濟后盾。 ”

碑林,將他們一家人緊緊地聚攏在—起。李公濤說:“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應該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給自己后代留下家產,不如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

“迎難而上,百折不回”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李公濤要辦碑林,從零開始,資金少,人才缺乏,舉步維艱啊!

為了保證刻石作品的質量,李公濤首先向當代書法名家發函征集作品。同時,又委派顧恒同志到北京,向中國書法家協會匯報碑林工作贏得支持。中國書法家協會破例向全國書協會員發出征集作品函, 從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來源。

為了選石料,他出河南,上河北,下山東,到 7 個碑石產地,對石料質量、特點進行對比、考察,最后選定曾用于宋代皇陵碑刻的偃師、鞏義石料,并陸續買回。為了刻碑,他遍訪碑刻之鄉,在十幾位應聘石匠中,挑選了兩位技藝超群的刻碑人,并出資讓他們到西安碑林、鐵門的千唐志齋等地參觀學習,切磋技藝。

他把 70 多平方米的院落重新規劃,作為刻碑場地,院內外擺滿了層層碑石。他把家里十幾間房騰出來,作為辦公用房,自己住在一間小倉庫內,大兒子一家 5 口,擠在一間房內。

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 1985 年 7 月 22 日,第一塊碑刻落鑿。 8 月 25 日,碑刻工程正式舉行動工典禮,開封市各界領導 150 多人前來祝賀,《開封日報》、開封人民廣播電臺、開封電視臺對碑林籌建的消息進行了及時報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李公濤怎么也沒有想到,海內外幾百家新聞單位爭相轉載報道碑林籌建的消息。

不久,許德珩、張愛萍、楚圖南、方毅、穆青的作品來了,舒同、啟功、蕭勞、王遐舉、胡公石、陳天然的作品來了,港臺和新加坡、日本的作品也來了。李公濤備受鼓舞,重新繪制了碑林藍圖,他要刻碑 3500 塊,組成十大碑廊,建成一座具有多種功能的中國第一大碑林——中國翰園碑林。

起步難,讓人理解更難。 李公濤的行為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議。面對外界的疑惑、譏諷,李公濤毫不動搖,更沒有氣餒。他用一方石碑回答:“心底無私天地寬。 ”,并奮筆寫下了自己的座右銘:“迎難而上,百折不回,愈挫愈奮,死而后已。 ”

為了回答社會上有些人的疑惑,李公濤特意立下家訓:“為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開封,興建一座與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價值的碑林,把現代書法留傳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子孫接著干。只許投入,不許索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無償交給國家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孫不能從碑林牟取一分錢利益,特作家訓,鐫刻于石,囑兒孫共遵之。”李公濤還向開封市人民政府作了法律公證:“中國翰園碑林建成后,全部無償交給國家和人民。

在財產、物資、檔案的管理上,中國翰園碑林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并配有專人管理。 每一幅書畫墨寶,不僅收發手續齊全,登記編號,每一封名人信函也要分類歸檔。

李公濤說:“正如興建中的中國翰園碑林一樣,這些名人墨寶、信札都是寶貴的歷史財富,它不屬于李公濤和其他任何人,它屬于祖國,屬于人民。 ”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閱讀